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16 点击次数:158
星辰依旧悠然旋转,西安的终南山自古便是许多隐者栖身之地,常有身着朴素道袍、修行之人隐匿其中。像姜子牙这样因为钓鱼而为世人熟知,亦或是陶渊明,他选择在南山的脚下种豆,远离尘世纷扰,寻得片刻的安宁。几百年间,终南山的景象随着时光流转而变化,而山上的寺庙香火也愈加兴旺。每逢庙会,前来祈愿的信徒都会双手合十,虔诚地叩首三次,低声念着“阿弥陀佛”,在斑驳的佛像前,表达自己的心愿,而终南山依旧静谧如初,仿佛世间万物都与之无关。
历经千年,凝视佛像的许多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甚至佛像上的袈裟颜色从鲜艳的红色逐渐褪去,而金箔也在岁月中慢慢剥落。除了那些偶尔怀着好奇心上山的富人,或是村中的本地居民之外,有一位自建庙宇的慈善师太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,她就是王芝霞,一位中年才出家的修行人。
展开剩余81%王芝霞来自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。1932年初秋,在西安长安县的一个小村庄里,她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意外的惊喜。父母在她来临之前曾到观音像前烧香祈求,许下求子之愿。当他们在跪拜时,观音怀中的小孩竟然掉落在地,而一位老和尚匆匆赶来,预言他们将会有一个孩子。从那一刻起,王芝霞与佛教的缘分便悄然结下。
那个年代,乡村人信奉许多迷信之说。小王芝霞年幼时经常哭闹,无论父母如何安慰,似乎都无济于事。于是,村里的人建议她的父母带她去香积寺,让寺里的方丈看看是否是她身上有了不吉之物。父母抱着哭闹不止的王芝霞匆忙赶往寺庙。当她听见阵阵梵铃声时,突然停止了哭泣,安静地倾听,仿佛从那声音中感受到某种安抚。站在高大的佛像前,她显得格外平静,眼中满是虔诚与专注。大人们看到这一幕,无不感到震惊,纷纷认为她身上似乎有某种特别的缘分。
随着王芝霞长大,她对佛教的喜爱依旧未曾改变。不同于其他孩子总是嬉笑奔跑,她常常独自一人静坐在院子里,凝视远方,心境安宁。而每当她手捧佛经时,她会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,丝毫不觉得困扰。王芝霞的父母对她的行为不再怀疑,但依旧坚持着他们对她未来的期望:她应该过一个普通的生活,嫁个好人家,安心做一个妻子母亲。然而,佛教的吸引力却让她深感无法割舍。
1955年,王芝霞听从了父母的安排,嫁给了邻村的一个青年,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。可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对世俗生活的不满足愈发明显。她开始意识到,只有深入了解佛教,她才能放下心中的浮躁,寻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。于是,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,再次踏入了香积寺,感受到佛教的深远影响,这一刻,她决定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。
渐渐地,她的家人开始理解她的追求,但也难以放下她。儿子牵着她的衣角不愿松开,丈夫的劝说字字有理。尽管他们不舍,最终还是选择放手,支持她走向心中的信仰。王芝霞便义无反顾地搬进了香积寺,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。然而,世俗的牵挂总是时常找上门来,家人不时探访,令她无法完全静下心来。于是,她决定离开香积寺,前往终南山,寻找更加孤寂的修行环境。
在终南山的半山腰,她亲自建了一间茅屋,屋内供奉着一尊佛像,名为“三圣殿”。她将自己的法号取为“王慈善”,意图渡人渡己,追求内心的纯净。在这里,她过上了简朴但宁静的修行生活。每逢寒冬酷暑,她都能安然打坐一整天。为了维持基本生活,她每月会下山一次采购物资。尽管曾帮助过她的村民愿意资助她,但她总是婉拒,认为这些简陋的条件正是神明的考验。
在她的修行中,王芝霞曾坚持打坐了整整108天,每当她提到这一段经历时,总是说道:“每一次打坐念经,都是在聆听神明的教诲,这些心声只有我能听懂。”她的坚持与虔诚也赢得了外界的尊敬,被誉为“终南山第一女隐士”。同时,她还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,帮助村民治病,广受赞誉。闲暇时,她也会为前来参拜的游客讲述她的修行经历。
王芝霞虽然选择了远离尘世,但她并未完全断绝与家人的联系。即便是儿子结婚,她也只是默默地在心中祈祷,未曾亲自出席婚礼。她的坚持与信仰让她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传奇人物。尽管她有时会遭到他人的指责,但她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,内心安宁,毫不动摇。
如今,王芝霞已经年过九旬,依然保持着对佛教的虔诚,四十五年的修行没有改变她对信仰的坚持。她的故事也向世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理念——修行不在于外界的评判,而是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对信仰的深切认知。正如她所言:“与人为善,于己为善。”她的生活与修行,无论多么平凡,却充满了深远的意义,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。
发布于:天津市